'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祠堂內有許多彰顯著南粵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簷、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風華正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磚一瓦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澱。青磚烏瓦,凹凸不平的灰牆,彷彿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滄桑。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祠堂內有許多彰顯著南粵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簷、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風華正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磚一瓦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澱。青磚烏瓦,凹凸不平的灰牆,彷彿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滄桑。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別看這裡有點冷清,逢年過節他們伍氏的後人都會回來這裡祭祖,香火一直沒斷過。前幾年伍屋圍立圍520週年,還搞了個非常隆重的慶典,舞龍舞獅打功,可熱鬧了!”老彭指著牆上的伍氏宗祠宣傳欄說道。

慶典宴席上,平湖當地特色的碌鵝, 碌堆,這些聞所未聞的人間美味,才是深圳本土的味道。

對這裡如數家珍的老彭,除了讓我對當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還讓我發現一些端倪。

寬容,作為深圳這座城市最顯著特點,在伍屋圍,在平湖,早已生根。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祠堂內有許多彰顯著南粵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簷、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風華正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磚一瓦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澱。青磚烏瓦,凹凸不平的灰牆,彷彿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滄桑。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別看這裡有點冷清,逢年過節他們伍氏的後人都會回來這裡祭祖,香火一直沒斷過。前幾年伍屋圍立圍520週年,還搞了個非常隆重的慶典,舞龍舞獅打功,可熱鬧了!”老彭指著牆上的伍氏宗祠宣傳欄說道。

慶典宴席上,平湖當地特色的碌鵝, 碌堆,這些聞所未聞的人間美味,才是深圳本土的味道。

對這裡如數家珍的老彭,除了讓我對當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還讓我發現一些端倪。

寬容,作為深圳這座城市最顯著特點,在伍屋圍,在平湖,早已生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外來勞務工子女在玩耍

03

隨著周邊的龍華、阪田、龍崗、甚至石巖都陸續崛起,平湖老圍似乎真的被“圍”了起來,與世隔絕般,歲月流變,喧囂遠去。

古老的巷弄,低矮破敗的磚瓦房,爬滿青苔的八卦古井,時間在這裡彷彿得到了凝固。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祠堂內有許多彰顯著南粵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簷、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風華正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磚一瓦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澱。青磚烏瓦,凹凸不平的灰牆,彷彿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滄桑。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別看這裡有點冷清,逢年過節他們伍氏的後人都會回來這裡祭祖,香火一直沒斷過。前幾年伍屋圍立圍520週年,還搞了個非常隆重的慶典,舞龍舞獅打功,可熱鬧了!”老彭指著牆上的伍氏宗祠宣傳欄說道。

慶典宴席上,平湖當地特色的碌鵝, 碌堆,這些聞所未聞的人間美味,才是深圳本土的味道。

對這裡如數家珍的老彭,除了讓我對當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還讓我發現一些端倪。

寬容,作為深圳這座城市最顯著特點,在伍屋圍,在平湖,早已生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外來勞務工子女在玩耍

03

隨著周邊的龍華、阪田、龍崗、甚至石巖都陸續崛起,平湖老圍似乎真的被“圍”了起來,與世隔絕般,歲月流變,喧囂遠去。

古老的巷弄,低矮破敗的磚瓦房,爬滿青苔的八卦古井,時間在這裡彷彿得到了凝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更為慶幸,老圍內如鑊耳屋等一些頗具深圳本土代表性的建築,已被印上保護告示,成為重點保護文物。

這裡將會被打造成文化小鎮,經歷了數個世紀的雲捲雲舒,平湖老圍重獲新生,深圳本土文化也將得到正名和傳承。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祠堂內有許多彰顯著南粵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簷、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風華正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磚一瓦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澱。青磚烏瓦,凹凸不平的灰牆,彷彿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滄桑。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別看這裡有點冷清,逢年過節他們伍氏的後人都會回來這裡祭祖,香火一直沒斷過。前幾年伍屋圍立圍520週年,還搞了個非常隆重的慶典,舞龍舞獅打功,可熱鬧了!”老彭指著牆上的伍氏宗祠宣傳欄說道。

慶典宴席上,平湖當地特色的碌鵝, 碌堆,這些聞所未聞的人間美味,才是深圳本土的味道。

對這裡如數家珍的老彭,除了讓我對當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還讓我發現一些端倪。

寬容,作為深圳這座城市最顯著特點,在伍屋圍,在平湖,早已生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外來勞務工子女在玩耍

03

隨著周邊的龍華、阪田、龍崗、甚至石巖都陸續崛起,平湖老圍似乎真的被“圍”了起來,與世隔絕般,歲月流變,喧囂遠去。

古老的巷弄,低矮破敗的磚瓦房,爬滿青苔的八卦古井,時間在這裡彷彿得到了凝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更為慶幸,老圍內如鑊耳屋等一些頗具深圳本土代表性的建築,已被印上保護告示,成為重點保護文物。

這裡將會被打造成文化小鎮,經歷了數個世紀的雲捲雲舒,平湖老圍重獲新生,深圳本土文化也將得到正名和傳承。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參考資料:

1 深圳僑報,龍崗平湖的這個老圍有故事,而且故事不一般!

2 深圳晚報,深圳市紀委,紮根深圳近600年,龍崗平湖劉氏族人謹記家訓秉承家國情懷

3 龍崗平湖街道,訪古探幽:平湖松柏圍 - 詩書傳家遠 九代不扶犁

4 張一兵,深圳通史(明代,清代)

"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文化、沒有根,被詬病已久。甚至有人說,在深圳生活了好幾年,就沒碰到過傳說中的本地人。

正所謂: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沒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起深圳土著,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話”,是圍頭話;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圍頭人。

根據史書記載,圍頭人來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個世紀。而圍頭話,也比客家話更為古老。

市區30公里開外,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平湖老圍”,是圍頭人在深圳的根據地之一,藏著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1

從南山出發,根據導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個小時地鐵,再轉2趟公交,2小時50分後,眼前出現泥磚瓦頂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平湖老圍”實際上由三座老圍村組成,大圍、伍屋圍、松柏圍,建造時間最早,也最為有名。

走在老村裡,人不多,牆上的“拆”字倒是出現得頻繁。

是的,三座老圍的舊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大圍村劉氏宗祠門口,劉大爺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氣,“嘿“的一聲,兩桶滿滿的井水被穩穩地挑起。

年近80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說著一口圍頭話。兒女都已成家立業,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國外,只剩他,還堅持留守在老村裡。

儘管蒸餾水水機早已普及,可在劉大爺看來,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劉對這井水的感情,並非沒有原因。

平湖並沒有湖,起初甚至水資源都較為匱乏。三座老圍初建成時,村民們發現,像極了三隻動物。其中伍屋圍像一隻蟹、大圍像一隻蚌、松柏圍像一隻蝦。村民們一致覺得,這可是龍宮裡來的寶貝,懷著對水和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他看我揹著個相機,熱情地用圍頭話向我問好:“阿娣好,你做記者莫?好能蟹!”(意為:弟弟你好,你是記者麼?好能幹!)

事實上,劉大爺除了圍頭話,並不會說其他語言,只聽得懂少許粵語。

由於夾在原寶安縣與東莞市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平湖成了一個“方言島”。“島嶼”上的居民在各種語言激流的交匯和衝擊下,創造性地演變出有著獨特語言和詞彙的平湖圍頭話。

“圍頭話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客家話,可事實上我們的圍頭話比客家話還老哩!比如說話我們會說:講嘢,這裡我們會說:呢樹。可惜,現在都沒幾個人會講我們的圍頭話咯。”劉大爺說。

松柏圍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好幾片,每棟古房最醒目的標誌,便是頂部那鑊耳式封火山牆。

牆頭中間高兩邊低,且利於通風。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據說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似乎在訴說著松柏圍往日的榮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我們平湖人,曾經可風光了!”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通暢,但劉大爺很健談。

見我好奇祠堂廣場4塊略顯奇怪的石頭,他還主動解釋道:“這個很厲害的, 是我們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圍,還有個雕蟲書室。”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村子原本共有3間祠堂,後來因為戰亂,只剩下如今這間德馨堂。門口的藏頭對聯寫著“ 德培蘭桂,馨薦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訴著來到祠堂的每一個人,此處人才輩出。

科舉時代,一旦有人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劉氏的族人們,就會將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來,砌成一個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圓孔,並刻以功名者事蹟以作紀念。

劉家族史上,曾出過一個文舉人、武舉人,顯赫一時。

到了近代,平湖最聞名遐邇的,莫過於劉鑄伯了。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廣九鐵路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平湖火車站,正是劉鑄伯向香港總督據理力爭,才得以設站。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不僅如此,劉鑄伯還在平湖創辦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創了當地教育及醫療的開端。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裡的本地人開始陸續搬離,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周開始建廠,來廠打工的外鄉人逐漸增多,漸漸地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落腳點。

儘管兒女們逢年過節仍會回來祭祖和看望劉大爺,也不時勸說劉大爺搬出來和他們一起住。可劉大爺心中的那份執念,使他依舊堅守在村裡。

時光縱然流轉,最美的屋簷終究在故鄉。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02

從大圍劉氏祠堂出來,走了大約5分鐘,伍屋圍祠堂門口,一位有些年紀的大叔在抽著煙。

大約20年前,老彭從湖北的老家,來到平湖找工作。那時平湖伍屋圍周邊有許多廠房,吸引著東莞深圳兩地的人前來務工。

過了幾年,工廠倒閉,老彭離婚,兒女跟了老婆,從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機會,經村裡人介紹,他成為伍屋圍的清潔工。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沒有住處,村裡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裡,因此,老彭又順帶成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這一守,便守了十幾年。

閒暇時老彭喜歡看書讀報,或是跟街坊四鄰嘮嘮嗑。儘管祠堂裡沒有空調,只有一把小電風扇,可他卻說這邊冬暖夏涼,一個人樂得自在。

“平湖這裡,我太瞭解了!”儘管是個外鄉人,可平湖早已成為老彭的第二個家。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約4米高,全深圳都罕見的雞蛋花樹,樹前寫著“古樹屬深圳市龍崗區保護對象”。

老彭說,當時宗祠剛建之初,這棵雞蛋花樹就已紮根於此。歷經5個世紀,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異,唯獨這棵雞蛋花樹,依舊守護著宗祠,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說罷,老彭領著我,走進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與劉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門的對聯寫著“祥開伍屋,胄衍平湖”。

內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颯爽,相傳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家伍子胥的後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祠堂內有許多彰顯著南粵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簷、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風華正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磚一瓦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澱。青磚烏瓦,凹凸不平的灰牆,彷彿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滄桑。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別看這裡有點冷清,逢年過節他們伍氏的後人都會回來這裡祭祖,香火一直沒斷過。前幾年伍屋圍立圍520週年,還搞了個非常隆重的慶典,舞龍舞獅打功,可熱鬧了!”老彭指著牆上的伍氏宗祠宣傳欄說道。

慶典宴席上,平湖當地特色的碌鵝, 碌堆,這些聞所未聞的人間美味,才是深圳本土的味道。

對這裡如數家珍的老彭,除了讓我對當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還讓我發現一些端倪。

寬容,作為深圳這座城市最顯著特點,在伍屋圍,在平湖,早已生根。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外來勞務工子女在玩耍

03

隨著周邊的龍華、阪田、龍崗、甚至石巖都陸續崛起,平湖老圍似乎真的被“圍”了起來,與世隔絕般,歲月流變,喧囂遠去。

古老的巷弄,低矮破敗的磚瓦房,爬滿青苔的八卦古井,時間在這裡彷彿得到了凝固。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更為慶幸,老圍內如鑊耳屋等一些頗具深圳本土代表性的建築,已被印上保護告示,成為重點保護文物。

這裡將會被打造成文化小鎮,經歷了數個世紀的雲捲雲舒,平湖老圍重獲新生,深圳本土文化也將得到正名和傳承。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參考資料:

1 深圳僑報,龍崗平湖的這個老圍有故事,而且故事不一般!

2 深圳晚報,深圳市紀委,紮根深圳近600年,龍崗平湖劉氏族人謹記家訓秉承家國情懷

3 龍崗平湖街道,訪古探幽:平湖松柏圍 - 詩書傳家遠 九代不扶犁

4 張一兵,深圳通史(明代,清代)

真正的深圳土著,在這座600年的古村裡

本文來源:深圳微時光原創發佈

作者:深元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