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收購“網紅”貝拉米,“填坑”還是“貼金”?'

""蒙牛收購“網紅”貝拉米,“填坑”還是“貼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蒙牛正在試圖通過併購來填補君樂寶“單飛”後騰出的缺口。

蒙牛乳業(2319.HK)今日早間發佈公告,宣佈公司擬以每股12.65澳元 (約人民幣61.55元)收購澳洲奶粉品牌貝拉米( BELLAMY’S AUSTRALIA LIMITED )的全部股本。此次交易總價不超過14.6億澳元(約人民幣71.04億元),交易完成後,貝拉米將成為蒙牛的全資子公司。

對蒙牛來說,收購貝拉米將與蒙牛現有業務形成互補,同時填補出售君樂寶對蒙牛經營體量的缺失。此外,蒙牛的收購對貝拉米來說也稱得上是一種“解套”,後者的業績因一直未能通過中國奶粉配方註冊而大幅下滑。

“填坑”還是“貼金”?

三聚氰胺事件曾將國內嬰幼兒奶粉行業拉至谷底,但10年過去,國產奶粉重新洗牌,漸有抬頭之勢。

據尼爾森數據於2019年3月公佈的《2018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環境洞察》報告,2018年國產奶粉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0.7%上升至43.7%,銷售額增速從2017年的14.5%上升至21.1%。

有兩組圍繞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數據讓人深思。

一方面,國家市場總局在2018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近3年抽檢合格率連續穩定在99%以上,許多關鍵指標優於進口奶粉。

另一方面,儘管國產奶粉仍佔市場供應的主體尤其是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但是一二線城市的大量消費者傾向選擇進口奶粉。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口嬰幼兒奶粉數量增速達29%。

此前時代財經曾採訪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多名奶粉消費者,他們也大多回複稱:依然偏愛和信賴進口奶粉,“只要有可靠的渠道,首選依然是進口品牌”。

一邊是國產奶粉品牌日益提升的產品質量,另一邊則是其在國內市場,特別是一線市場偏低的品牌聲譽,兩者之間倒掛明顯。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蒙牛方面希望藉助貝拉米外資的聲譽,為自家品牌“貼金”。“蒙牛奶粉板塊的體量和品牌力偏弱,貝拉米作為澳洲網紅品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蒙牛奶粉的品牌高度,以便其更順利的進入一二線市場,”朱丹蓬表示。

另一方面,蒙牛此次的收購之舉也在某種程度上與填補君樂寶出走後的空缺有關。

乳業分析師宋亮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指出,貝拉米是澳洲上市公司,業績可以並表蒙牛,貝拉米整體市值約為50億元(人民幣,下同),彌補了君樂寶“離開”後造成的營收數字損失。

今年7月,蒙牛發公告稱以總代價40.11億元“低價”拋售其所持有的君樂寶51%的股份,引發市場震動。

君樂寶屬於蒙牛的優質資產,自9年前投入蒙牛懷抱之後,君樂寶將營收從十億拉昇到了百億大關。而在蒙牛2018財年的700億營收中,僅君樂寶一項就貢獻了130億元,君樂寶的單飛,意味著至少拿掉了蒙牛兩成的營收。

同時,君樂寶還是蒙牛奶粉業務和低溫酸奶業務板塊的重要支撐。

2018年,君樂寶奶粉業務銷售額突破50億,同比增長超過100%。在低溫酸奶市場君樂寶也頗具優勢,系列酸牛奶市佔率高居全國第四位。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在收購貝拉米之前,蒙牛手中一直還持有另一有機奶粉品牌arla,收購貝拉米後,兩個品牌存在著相互衝突的可能。

宋亮認為,對於有機奶粉這一品類,蒙牛在有了arla之後,其實沒必要再有一個類似的產品,其收購的主要意圖應該還是利用貝拉米這一相對優質的品牌。同時,結合蒙牛在澳洲收購的burra工廠,蒙牛可以進一步加碼嬰兒食品,同時打開澳洲跨境電商”。

朱丹蓬則認為,隨著高端有機奶粉將成為未來市場增長和競爭的核心,多品牌戰略的佈局也有利於企業方搶佔市場的長期規劃。

對於本次收購,蒙牛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市場需求的增加。他們表示,隨著可支配收入增加、兒童的開支增長等因素的帶動,嬰幼兒配方奶粉是中國的所有乳製品板塊中最大、增長最快的板塊之一。與此同時,貝拉米在澳洲、新西蘭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營運與蒙牛集團擴展海外市場戰略——以短期內聚焦擴展東南亞和澳洲等市場——一致,有機嬰兒配方奶粉和嬰兒食品產品也比蒙牛集團現有的業務板塊能收穫更高的利潤率。

存在預虧風險的收購標的?

與競爭對手伊利的全品類戰略不同,蒙牛近幾年明顯加強了投資併購頻率,開啟了“買買買”的戰略。為擴大自身體量和經營範圍,蒙牛分別於2013年和2017年收購雅士利和現代牧業,並在2018年12月購買了聖牧高科51%的股份。

其集團總裁盧敏放曾在業績會上公開表示,“收購、併購是公司千億戰略的重要一部分,目前公司現金流很充裕,無論是國內、國外,只要有好的機會,符合蒙牛戰略及核心業務的,我們看好了就會去做。”

資本運作的好處是可以迅速地擴大和加強弱勢板塊,缺點則是伴隨著能否有效消化和整合的不確定性。雖然貝拉米在去年實現了扭虧,但其近期的業績表現也讓自己成為一個存在預虧風險的收購標的。

據貝拉米2018年的財報數據,該年度公司利潤為4327萬澳元(約2.1億元人民幣),同比扭虧。但在2018至2019財年上半年,貝拉米的營收下滑26%至1.3億澳元(約6.34億元人民幣),利潤同比下跌63%,從同期的2260萬澳元(約2.11億元人民幣)降至840萬澳元(約4096萬元人民幣)。

對於業績的下滑,貝拉米曾在公告中表示,一大原因就是還未獲得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頒發的配方註冊證。其官方數據顯示,受配方註冊影響,貝拉米中國線下渠道銷售額佔全部銷售額不到6%。上述原因也使得貝拉米在中國的銷售打起“擦邊球”,即只能以跨境購的方式進行銷售,幾乎所有的線下渠道均不能公開銷售該品牌產品。

宋亮認為,在中國經歷了政策風險後,貝拉米業績下滑明顯,此時蒙牛算是助其解套,同時也可以讓貝拉米迅速獲得中國配方註冊,規避政策風險。而在收購貝拉米後,蒙牛能夠利用在澳洲收購的burra工廠,為貝拉米代工。

不過,對於蒙牛而言,從現代牧業到聖牧高科,每次出手併購,遇到的陣痛也很明顯。以2018年為例,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合計虧損就達到27億。這樣的不確定性,對蒙牛千億戰略目標的掣肘同樣明顯。

但好消息是,從目前來看,蒙牛的收購對象們業績也都趨向好轉。除了早已扭虧的雅士利外,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的業績也均有所增長。

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實現營收25.70億元,同比增長4.1%;公司歸母淨利潤為1.2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1.4億元;中國聖牧發佈的2019年中期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為14.21億元,同比增長1.5%;虧損額也由去年同期的12.78億元縮減至2080萬元。

2020年實現千億目標的時限就在眼前,在出售君樂寶後,手握大把現金的蒙牛自然不會停止資本運作。業績不佳的貝拉米還算不上是“燙手的山芋”,但對於蒙牛來說,能否複製其此前收購雅士利、現代牧業等之後“妙手回春”的功效,繼續玩好這場資本的遊戲,才是關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