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意象

美術 山水畫 寫生 國畫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6-04

莫肇生

山水畫寫生從山水畫的誕生起便已存在,對於寫生的概念,東方山水寫生強調意的表述,而西方的寫生是強調錶達對象的此情此景。因為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觀表達的一個重要載體,它與中國的山水崇拜、山水詩、風水脈理等一起構成中國山水文化之大全。它從一開始就寄予山水畫不同的文化層面,它與人們對山水的看法、居住、遊玩等方面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正如夫子所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所以在山水畫寫生中,多強調其意的表述,如君臣、聚散、朝向、氣韻、意象等。可以講中國山水畫的寫生是寫山水的生命,寫山水的靈魂,是將自己學過的傳統筆墨在自然中尋找共鳴點,其次是在自然中發現新的筆墨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去感悟自然之真諦,從而滋養自我的性情,孕育對山水的情感。

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改造和遺失,讓當代不少學者重新提出要繼承傳統,並將中國畫符號化的筆墨語言重提到一個重要地位。但不少人錯誤地認為,只要記住這些符號,熟讀這些筆墨,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家,並對那些還提著畫夾跑到自然中的人嗤之以鼻。

我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可以絕對化,我們不要忘記古人的筆墨從何而來,不要忘記古訓中既要師古人又要師造化的名言。李可染先生有一句話,意思是講古人雖總結了不少筆墨符號,但還未窮其盡。古人活動的範圍較窄、侷限於中原及江浙一帶,而當今交通信息之發達,為畫家創造了不少有利的條件,我們同樣可以在自然中,發現古人未曾發現的筆墨符號而加以提煉,成為自己新的筆墨符號。同時通過山水滋養,不同地域文化之薰陶才可以成為畫家,成為一個真正有自己個性的山水畫家。

意象為先,此是中國畫的創作過程強調的最重要的一環,特別在寫意畫中更是講究筆墨之間的隨意性和偶然性,或講打腹稿,或講胸有成竹,而對山水畫寫生來講,“意”更是擺在首位。

什麼是意?它是一種意識形態,或者講是一種意念、意象,在中國畫的範疇,我們多講意象。也就是講在動筆之前我們先要立意。這種意是我們通過前面幾個過程進行歸納總結、提煉而形成,或對形體的理解,或對時空的瞭解,或對境界的感悟,或對人文的詮釋。所謂立意也就是我們要明確畫什麼,什麼是你畫面的主體、什麼是需要你去表現的,是風、是雨,還是春夏秋冬,或者是表現雄奇,還是優雅、清靜、詩情、趣味,這些都是立意要考慮的因素。

所以講立意是一種指導性思維,它會使你在構圖、筆墨處理上靈活運用來適應你所確定的意象。從這方面大家可以感到寫生到一定時候已不再是收集素材那麼簡單,其本身就是創作,是一件作品創作所需的所有過程。

中國人談到氣的時候往往貫以很多助詞或動詞,不論它怎樣詮釋,“氣”就是一種生命,我們講到“有氣、沒氣”,就是判斷一個人生命是否存在的詞,氣是化生天地萬物之元素,或集群、或孤寂。正如袁枚所云:“天之道、氣數為之,而不關於義理。”

之所以在中國畫中用氣脈這個詞來談論,可見中國畫與其他畫種之最大區別正是在於其富於生命力,是生命的寫照,是生命的載體。山有山脈,有其生長的肌理,有其走勢,有其起伏,有其狀態,此為山之氣脈。水有水脈,有出、有來、有去,中國人對水的感情,比自然其他物象顯得更深,如“上善若水”“在山泉水清”“水滴石穿”,水貴在生生不息,滋潤萬物,它是自然中流動的血脈。樹木同樣有其長勢、生長之脈絡,它與山水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隨山勢、隨水流而構成自己的品格。春夏秋冬、風雲雨霧在自然界中雖然不是一種固定的形態,但它們在自然界中起到極大的協調作用,使固有的自然變得千姿百態,使我們品嚐到自然的豐富和美妙,它們同樣以自己善變的氣韻加入到自然這個隊伍,是一種動態的氣脈,是山水中的靈魂。

除了自然的氣脈,我們用筆墨表現時同樣存在筆墨的氣脈,我們知道中國畫主要構架是線條,線條的走向緩急等同樣會使氣脈產生變化。另外,墨色的乾溼濃淡,更是構成氣脈的重要因素。王昌齡在《論格》中講道:“夫文章興作,先動氣,氣生乎心,心發乎言,聞於耳,見於目,錄於紙。”其實,畫也不外乎如此。所以,構成氣脈是有著不同的因素,我們要求畫面一定要氣脈貫通,走勢有序,相互呼應,不然就會氣滯、氣悶。現在不少人在畫畫時,只是學了前人的表面形式,而忘記了展現中國畫的生命力和組成生命的氣脈。所以,在寫生時,我們看見的或者看不見的都可以在畫面上組合,也就是要注意狀態的協調及統一性,要順勢,要緊湊,要凝聚,正如莊子雲:“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最後心中的山,獨具生命及靈魂才是真正的藝術的山。

(作者為畫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