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缺點呢?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缺點呢?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假如沒有得到這些,那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有憤怒。只不過這些憤怒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同時“討好型人格”有一個特點,即總是用對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討好了別人,自己卻不快樂。家長看到這裡應該特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種性格,所以不要再用“乖巧”去誇讚“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孩子了。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塑造下才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缺點呢?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假如沒有得到這些,那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有憤怒。只不過這些憤怒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同時“討好型人格”有一個特點,即總是用對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討好了別人,自己卻不快樂。家長看到這裡應該特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種性格,所以不要再用“乖巧”去誇讚“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孩子了。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塑造下才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呢?

1. 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

父母一言堂,從不聽孩子的意見,容易讓孩子形成以父母意見為自己意見的思考模式,同時父母的言語決定自己的命運,孩子無發言權利。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時就易形成“在意他人看法”的“討好型人格”。

暴力脅迫孩子聽話的教育,有可能將孩子逼到一個極端,即對他人唯命是從,否則孩子便覺得性命堪憂,雖然並不會如此嚴重,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脆弱的,很容易形成“對別人的需求無法拒絕”的“討好型人格”。由此可見,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會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缺點呢?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假如沒有得到這些,那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有憤怒。只不過這些憤怒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同時“討好型人格”有一個特點,即總是用對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討好了別人,自己卻不快樂。家長看到這裡應該特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種性格,所以不要再用“乖巧”去誇讚“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孩子了。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塑造下才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呢?

1. 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

父母一言堂,從不聽孩子的意見,容易讓孩子形成以父母意見為自己意見的思考模式,同時父母的言語決定自己的命運,孩子無發言權利。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時就易形成“在意他人看法”的“討好型人格”。

暴力脅迫孩子聽話的教育,有可能將孩子逼到一個極端,即對他人唯命是從,否則孩子便覺得性命堪憂,雖然並不會如此嚴重,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脆弱的,很容易形成“對別人的需求無法拒絕”的“討好型人格”。由此可見,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會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2. 經常拿孩子去比較的父母

沒有存在感的孩子會花畢生精力去尋求父母的認同,同時他踏入社會後也會尋求身邊人的認同,他的價值感非常低,需要不斷受到別人的贊同才能承認自己的價值。

父母朝什麼方向鼓勵,孩子就會朝什麼方向生長,如果父母鼓勵孩子捨己為人,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去“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有的父母經常拿孩子去比較,孩子就會為了迎合父母從而喪失自我。

3. 很少表揚孩子的父母

有的孩子從小就很少受到父母表揚,他們就會變得小心翼翼,怕惹父母不高興,如果父母表揚他了,他就能高興一整天,這樣的孩子長久下來,為了得到父母鮮有的表揚,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討好父母。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缺點呢?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假如沒有得到這些,那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有憤怒。只不過這些憤怒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同時“討好型人格”有一個特點,即總是用對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討好了別人,自己卻不快樂。家長看到這裡應該特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種性格,所以不要再用“乖巧”去誇讚“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孩子了。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塑造下才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呢?

1. 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

父母一言堂,從不聽孩子的意見,容易讓孩子形成以父母意見為自己意見的思考模式,同時父母的言語決定自己的命運,孩子無發言權利。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時就易形成“在意他人看法”的“討好型人格”。

暴力脅迫孩子聽話的教育,有可能將孩子逼到一個極端,即對他人唯命是從,否則孩子便覺得性命堪憂,雖然並不會如此嚴重,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脆弱的,很容易形成“對別人的需求無法拒絕”的“討好型人格”。由此可見,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會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2. 經常拿孩子去比較的父母

沒有存在感的孩子會花畢生精力去尋求父母的認同,同時他踏入社會後也會尋求身邊人的認同,他的價值感非常低,需要不斷受到別人的贊同才能承認自己的價值。

父母朝什麼方向鼓勵,孩子就會朝什麼方向生長,如果父母鼓勵孩子捨己為人,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去“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有的父母經常拿孩子去比較,孩子就會為了迎合父母從而喪失自我。

3. 很少表揚孩子的父母

有的孩子從小就很少受到父母表揚,他們就會變得小心翼翼,怕惹父母不高興,如果父母表揚他了,他就能高興一整天,這樣的孩子長久下來,為了得到父母鮮有的表揚,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討好父母。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作為討好型人格,這類孩子具體有哪幾種表現呢?

1. 和朋友在一起總怕冷場

相信很多父母出去玩,身邊總是有個“趴體暖場王”,她會第一個提酒,第一個唱歌,出現冷場也是第一個去打圓場那個,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和朋友在一起總是怕冷場。

2. 拒絕別人好像犯了天大的錯

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絕,討好型人格因為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評價,他們會把別人的評價放在首要位置。

她們害怕拒絕,其實也是因為擔心一旦拒絕他人,他人就會十分厭惡她們,而不拒絕,則是她們假裝維持良好的關係,這可以減少她們內心的內疚與負罪情緒,但是無形中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更讓自己活得很累。

沒有原則和底線,因為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型人總是忽略了自己,她們希望和她人保持和諧的關係,所以在交往中,有時會變得沒有原則和底線,一味討好他人,在這種相處模式中,反而無法贏得她人尊重。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在學校裡,你樂於助人,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的作業給同學參考;在宿舍裡,你勤勞熱情,一力包攬了整個宿舍的打掃工作;在家庭裡,你聽話懂事,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做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

本來你以為,你可以成為眾人皆讚的善良人士。然而。在現實裡,大家都叫你 ——老好人。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會極力維持和別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做事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實際上也就像是一種自我犧牲。

他們的自我認知不強,不自信,非常關注外界,別人的言行舉止,擔心陷入衝突,與別人有爭執,是個和平主義愛好者。現在社會討好型人格很多,有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懂得拒絕,或者過於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想法,超級怕欠人情或者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也許在生活裡讓其他人相處覺得舒服,感覺他們脾氣很好,從來也不會和人起衝突,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其實他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他們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一直在扮演他人所喜歡的樣子,但他們卻始終無法討好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如果寶寶養成討好型人格,那長大他們也很難改過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寶寶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錯誤的家庭環境,讓女兒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兒9歲,小的弟弟才3歲,因為弟弟是早產,所以很容易生病,全家都圍著弟弟轉,對弟弟無比照顧,難免有時候會忽略姐姐。

但是姐姐一直很懂事情,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弟弟爭鋒吃醋,媽媽總是和姐姐講道理,告訴姐姐因為弟弟身體不好你要讓著他,因為你是姐姐要讓著他,因為各方面原因姐姐總是需要讓著弟弟,時間久了,姐姐也不再爭風吃醋,反而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得無比懂事。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不知道什麼時候9歲的姐姐不需要家長督促就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預習第二天的功課,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課本,甚至可以自己收拾房間,疊衣服,思思發現只要簡簡單單的誇一下大女兒,女兒就會開心好久。甚至有一天女兒自己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也只是自己關上門默默的傷心,打開門還是可以對弟弟露出笑臉,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弟弟玩。思思驚訝的發現,孩子竟然有一些“討好型人格”。

思思這才開始反省自己,女兒也才只有九歲啊,她也還是個孩子啊,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忽略,而且總是強調姐姐要讓著弟弟才讓女兒有了這麼大的心裡負擔,變得越來越討好,養成這樣的習慣,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思思開始苦惱,不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有沒有逆轉的空間,難道自己的女兒一輩子都要這樣“懂事”的生活了嗎?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是對別人非常好,討人喜歡,但是對自己本身來說是多麼大的犧牲,多麼痛苦啊!長大也會變成“便利貼女孩”,不起眼又讓人隨意丟棄,思思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缺點呢?

“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假如沒有得到這些,那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有憤怒。只不過這些憤怒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同時“討好型人格”有一個特點,即總是用對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討好了別人,自己卻不快樂。家長看到這裡應該特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種性格,所以不要再用“乖巧”去誇讚“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孩子了。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塑造下才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呢?

1. 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

父母一言堂,從不聽孩子的意見,容易讓孩子形成以父母意見為自己意見的思考模式,同時父母的言語決定自己的命運,孩子無發言權利。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時就易形成“在意他人看法”的“討好型人格”。

暴力脅迫孩子聽話的教育,有可能將孩子逼到一個極端,即對他人唯命是從,否則孩子便覺得性命堪憂,雖然並不會如此嚴重,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脆弱的,很容易形成“對別人的需求無法拒絕”的“討好型人格”。由此可見,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會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2. 經常拿孩子去比較的父母

沒有存在感的孩子會花畢生精力去尋求父母的認同,同時他踏入社會後也會尋求身邊人的認同,他的價值感非常低,需要不斷受到別人的贊同才能承認自己的價值。

父母朝什麼方向鼓勵,孩子就會朝什麼方向生長,如果父母鼓勵孩子捨己為人,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去“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有的父母經常拿孩子去比較,孩子就會為了迎合父母從而喪失自我。

3. 很少表揚孩子的父母

有的孩子從小就很少受到父母表揚,他們就會變得小心翼翼,怕惹父母不高興,如果父母表揚他了,他就能高興一整天,這樣的孩子長久下來,為了得到父母鮮有的表揚,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討好父母。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作為討好型人格,這類孩子具體有哪幾種表現呢?

1. 和朋友在一起總怕冷場

相信很多父母出去玩,身邊總是有個“趴體暖場王”,她會第一個提酒,第一個唱歌,出現冷場也是第一個去打圓場那個,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和朋友在一起總是怕冷場。

2. 拒絕別人好像犯了天大的錯

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絕,討好型人格因為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評價,他們會把別人的評價放在首要位置。

她們害怕拒絕,其實也是因為擔心一旦拒絕他人,他人就會十分厭惡她們,而不拒絕,則是她們假裝維持良好的關係,這可以減少她們內心的內疚與負罪情緒,但是無形中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更讓自己活得很累。

沒有原則和底線,因為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型人總是忽略了自己,她們希望和她人保持和諧的關係,所以在交往中,有時會變得沒有原則和底線,一味討好他人,在這種相處模式中,反而無法贏得她人尊重。

孩子看似懂事的背後,實則隱藏本該自由,卻被束縛著的靈魂

3. 不敢表露自己的負面情緒

討好型人格的人非常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由於覺得自己弱勢,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會感覺會被孤立,擔心不被他人接納,更害怕他人的攻擊,所以他們總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藏在心裡,而不是完全大膽勇敢的表露出來。如果有了負面情緒也是自己消化,不敢表露出來。

4. 小心翼翼總是怕得罪人

討好型人格總是喜歡迎合他人,怕得罪別人。在社交交往中,他們對待別人的觀點經常會說,你說得很對,這種迎合來自他們內心的膽怯,總是覺得別人比自己要厲害,所以會把自己降得很低。

她們總是擔心別人不高興,但是卻忘記了自我的情緒,自我聲音是什麼。所以她們活得小心翼翼,而不是自信滿滿,她們在人群中總是顯得很不自在。

5. 想要尋求幫助卻總是怕麻煩別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光自己不能拒絕別人,還怕被別人拒絕。所以當他們出現問題有麻煩時,都不敢去尋求幫助,怕麻煩別人,也怕被人拒絕。

父母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需要和權利。用提問讓孩子參與自己事情的決定,建立孩子表達自我的自信。引導孩子多關注自身,發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自我確認感、自我滿足感,自然而然贏得別人的關注和讚美。要允許孩子犯錯,不要讓孩子過分懂事,而喪失了自我。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