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這位家長還分享到:其實太過管束孩子,孩子就會越逆反,越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相反如果給孩子一種“放養式”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學習,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而且還不會與父母產生太大的矛盾衝突,若孩子發展的好,還有可能會感謝你。佳妮媽媽對這次的交流會頗有感觸,回來之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對佳妮的管教方式……

一、何為“放養”?

所謂的“放養”就是讓孩子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較早的接受社會的鍛鍊,從而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切活動和任務儘量貼合孩子的本性。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這位家長還分享到:其實太過管束孩子,孩子就會越逆反,越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相反如果給孩子一種“放養式”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學習,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而且還不會與父母產生太大的矛盾衝突,若孩子發展的好,還有可能會感謝你。佳妮媽媽對這次的交流會頗有感觸,回來之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對佳妮的管教方式……

一、何為“放養”?

所謂的“放養”就是讓孩子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較早的接受社會的鍛鍊,從而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切活動和任務儘量貼合孩子的本性。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慢慢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近日英國的一小學組織了一次探索大黃蜂覓食的活動,在這些小學生眼中這些科學活動就好比是一場遊戲,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觀察,很快就觀察到了大黃蜂覓食的習性和特點。

這樣的方式要比一昧學習枯燥的書本知識有趣的多,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習到的知識印象會更為深刻,讓孩子們丟下書本去自己探索,並且活動要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相吻合,這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開發他們的智力。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這位家長還分享到:其實太過管束孩子,孩子就會越逆反,越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相反如果給孩子一種“放養式”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學習,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而且還不會與父母產生太大的矛盾衝突,若孩子發展的好,還有可能會感謝你。佳妮媽媽對這次的交流會頗有感觸,回來之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對佳妮的管教方式……

一、何為“放養”?

所謂的“放養”就是讓孩子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較早的接受社會的鍛鍊,從而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切活動和任務儘量貼合孩子的本性。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慢慢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近日英國的一小學組織了一次探索大黃蜂覓食的活動,在這些小學生眼中這些科學活動就好比是一場遊戲,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觀察,很快就觀察到了大黃蜂覓食的習性和特點。

這樣的方式要比一昧學習枯燥的書本知識有趣的多,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習到的知識印象會更為深刻,讓孩子們丟下書本去自己探索,並且活動要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相吻合,這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開發他們的智力。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是被“放養”出來的,比如魯迅,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作品,他的這些作品中,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愛玩的天性和對自由有趣生活的嚮往;再如詩人邵燕祥,他詩句中的“放風箏的孩子”“粘知了的孩子”“捉螢火蟲的孩子”等等無不透露著童年的美好,如果他們本身就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也很難寫出這樣充滿靈性、令人神往的作品。

二、放養並非放任不管,家長要避免這些誤區

從孩子出生以後,家長對孩子的養育就變成了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們往往習慣了對孩子的照顧和掌控,當社會要求他們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放養式”教育時,他們便會亂了陣腳,認為放養就是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能一昧的放任自由,但是也要求家長不要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完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要在孩子難以分辨是非善惡時、面對人生重大決策不知所措時,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提點和引導。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這位家長還分享到:其實太過管束孩子,孩子就會越逆反,越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相反如果給孩子一種“放養式”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學習,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而且還不會與父母產生太大的矛盾衝突,若孩子發展的好,還有可能會感謝你。佳妮媽媽對這次的交流會頗有感觸,回來之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對佳妮的管教方式……

一、何為“放養”?

所謂的“放養”就是讓孩子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較早的接受社會的鍛鍊,從而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切活動和任務儘量貼合孩子的本性。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慢慢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近日英國的一小學組織了一次探索大黃蜂覓食的活動,在這些小學生眼中這些科學活動就好比是一場遊戲,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觀察,很快就觀察到了大黃蜂覓食的習性和特點。

這樣的方式要比一昧學習枯燥的書本知識有趣的多,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習到的知識印象會更為深刻,讓孩子們丟下書本去自己探索,並且活動要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相吻合,這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開發他們的智力。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是被“放養”出來的,比如魯迅,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作品,他的這些作品中,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愛玩的天性和對自由有趣生活的嚮往;再如詩人邵燕祥,他詩句中的“放風箏的孩子”“粘知了的孩子”“捉螢火蟲的孩子”等等無不透露著童年的美好,如果他們本身就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也很難寫出這樣充滿靈性、令人神往的作品。

二、放養並非放任不管,家長要避免這些誤區

從孩子出生以後,家長對孩子的養育就變成了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們往往習慣了對孩子的照顧和掌控,當社會要求他們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放養式”教育時,他們便會亂了陣腳,認為放養就是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能一昧的放任自由,但是也要求家長不要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完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要在孩子難以分辨是非善惡時、面對人生重大決策不知所措時,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提點和引導。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當面對這個大千世界的是是非非、各種各樣好的壞的信息時,由於孩子年齡小,自身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自制力、意志力等各方面都發展的還不成熟,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明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從而為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懂得與孩子劃清必要界限,堅持3個原則,才是好的放養

有個古老哲學道理,手裡的沙子,握太緊或太鬆都會容易流走。有首歌也這樣唱到:我給你最好的愛是手放開!但要想做到“放養”,切忌放而不養,嚴寬相濟,懂得與孩子劃清必要界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堅持3個原則。

1、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當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時候,他們並不能準確的辨別是非善惡,所以就會在這個世界裡“肆意奔跑”,隨之而來的也一定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定的規矩,告訴孩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給孩子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這位家長還分享到:其實太過管束孩子,孩子就會越逆反,越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相反如果給孩子一種“放養式”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學習,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而且還不會與父母產生太大的矛盾衝突,若孩子發展的好,還有可能會感謝你。佳妮媽媽對這次的交流會頗有感觸,回來之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對佳妮的管教方式……

一、何為“放養”?

所謂的“放養”就是讓孩子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較早的接受社會的鍛鍊,從而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切活動和任務儘量貼合孩子的本性。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慢慢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近日英國的一小學組織了一次探索大黃蜂覓食的活動,在這些小學生眼中這些科學活動就好比是一場遊戲,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觀察,很快就觀察到了大黃蜂覓食的習性和特點。

這樣的方式要比一昧學習枯燥的書本知識有趣的多,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習到的知識印象會更為深刻,讓孩子們丟下書本去自己探索,並且活動要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相吻合,這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開發他們的智力。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是被“放養”出來的,比如魯迅,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作品,他的這些作品中,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愛玩的天性和對自由有趣生活的嚮往;再如詩人邵燕祥,他詩句中的“放風箏的孩子”“粘知了的孩子”“捉螢火蟲的孩子”等等無不透露著童年的美好,如果他們本身就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也很難寫出這樣充滿靈性、令人神往的作品。

二、放養並非放任不管,家長要避免這些誤區

從孩子出生以後,家長對孩子的養育就變成了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們往往習慣了對孩子的照顧和掌控,當社會要求他們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放養式”教育時,他們便會亂了陣腳,認為放養就是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能一昧的放任自由,但是也要求家長不要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完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要在孩子難以分辨是非善惡時、面對人生重大決策不知所措時,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提點和引導。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當面對這個大千世界的是是非非、各種各樣好的壞的信息時,由於孩子年齡小,自身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自制力、意志力等各方面都發展的還不成熟,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明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從而為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懂得與孩子劃清必要界限,堅持3個原則,才是好的放養

有個古老哲學道理,手裡的沙子,握太緊或太鬆都會容易流走。有首歌也這樣唱到:我給你最好的愛是手放開!但要想做到“放養”,切忌放而不養,嚴寬相濟,懂得與孩子劃清必要界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堅持3個原則。

1、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當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時候,他們並不能準確的辨別是非善惡,所以就會在這個世界裡“肆意奔跑”,隨之而來的也一定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定的規矩,告訴孩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給孩子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2、讓孩子意識到界限感,劃清必要界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總是習慣在這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生活,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會全身而退,他們對自己沒有清晰的目標,和為之堅持不懈的動力,很容易半途而廢,這樣的孩子往往沒有界限感,不知道自己該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如果一旦明確這個目標,就不會容易半途而廢,所以要想對孩子更好的“放養”,讓孩子明確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3、充分信任孩子,交出選擇權

一旦做出決定,家長就要“捨得”放手,堅持做一個“懶”媽媽,這裡所說的“懶”並不是對孩子的事情不管不顧,而是要學會放“權”,屬於孩子的權利,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對家長只是聽從和服從,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發畏縮,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什麼階段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並且給予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行為習慣。而放養也絕不是放任,做家長的要懂得審時度勢,對於那些熊孩子該管的時候就要管,懂得與孩子劃清明確的界限,讓孩子在一個充滿尊重、平等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能力。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佳妮從小就生活在爸媽的高壓管控下,衣食住行全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來執行,起先佳妮還是可以接受爸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但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妮就對父母的管控越來越反感,甚至經常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而佳妮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這天班裡開家長會,家長們都坐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當各位家長都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這時班裡第一名的家長卻驕傲的說自己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從來都沒操過心,而且孩子也是非常自律,作業什麼的都是自己獨立完成。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這位家長還分享到:其實太過管束孩子,孩子就會越逆反,越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相反如果給孩子一種“放養式”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學習,這樣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而且還不會與父母產生太大的矛盾衝突,若孩子發展的好,還有可能會感謝你。佳妮媽媽對這次的交流會頗有感觸,回來之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對佳妮的管教方式……

一、何為“放養”?

所謂的“放養”就是讓孩子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較早的接受社會的鍛鍊,從而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切活動和任務儘量貼合孩子的本性。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慢慢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近日英國的一小學組織了一次探索大黃蜂覓食的活動,在這些小學生眼中這些科學活動就好比是一場遊戲,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觀察,很快就觀察到了大黃蜂覓食的習性和特點。

這樣的方式要比一昧學習枯燥的書本知識有趣的多,而且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習到的知識印象會更為深刻,讓孩子們丟下書本去自己探索,並且活動要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相吻合,這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開發他們的智力。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是被“放養”出來的,比如魯迅,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作品,他的這些作品中,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愛玩的天性和對自由有趣生活的嚮往;再如詩人邵燕祥,他詩句中的“放風箏的孩子”“粘知了的孩子”“捉螢火蟲的孩子”等等無不透露著童年的美好,如果他們本身就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也很難寫出這樣充滿靈性、令人神往的作品。

二、放養並非放任不管,家長要避免這些誤區

從孩子出生以後,家長對孩子的養育就變成了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們往往習慣了對孩子的照顧和掌控,當社會要求他們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放養式”教育時,他們便會亂了陣腳,認為放養就是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能一昧的放任自由,但是也要求家長不要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完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要在孩子難以分辨是非善惡時、面對人生重大決策不知所措時,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提點和引導。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當面對這個大千世界的是是非非、各種各樣好的壞的信息時,由於孩子年齡小,自身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自制力、意志力等各方面都發展的還不成熟,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明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從而為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懂得與孩子劃清必要界限,堅持3個原則,才是好的放養

有個古老哲學道理,手裡的沙子,握太緊或太鬆都會容易流走。有首歌也這樣唱到:我給你最好的愛是手放開!但要想做到“放養”,切忌放而不養,嚴寬相濟,懂得與孩子劃清必要界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堅持3個原則。

1、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當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時候,他們並不能準確的辨別是非善惡,所以就會在這個世界裡“肆意奔跑”,隨之而來的也一定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定的規矩,告訴孩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給孩子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2、讓孩子意識到界限感,劃清必要界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總是習慣在這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生活,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會全身而退,他們對自己沒有清晰的目標,和為之堅持不懈的動力,很容易半途而廢,這樣的孩子往往沒有界限感,不知道自己該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如果一旦明確這個目標,就不會容易半途而廢,所以要想對孩子更好的“放養”,讓孩子明確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3、充分信任孩子,交出選擇權

一旦做出決定,家長就要“捨得”放手,堅持做一個“懶”媽媽,這裡所說的“懶”並不是對孩子的事情不管不顧,而是要學會放“權”,屬於孩子的權利,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對家長只是聽從和服從,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發畏縮,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什麼階段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並且給予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行為習慣。而放養也絕不是放任,做家長的要懂得審時度勢,對於那些熊孩子該管的時候就要管,懂得與孩子劃清明確的界限,讓孩子在一個充滿尊重、平等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能力。

放養式帶娃火了,好的放養孩子既快樂又懂事,家長先學會劃清界限

今日互動話題:您家孩子是放養還是圈養的呢?您對“放養”教育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大家留言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逗兒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